近来有关秋栽食用菌虫害问题的咨询较多,经实地调研发现,今秋食用菌虫害相对发生严重,有的菇棚几乎成了“虫棚”,并由虫害而引发了大量杂菌污染和严重的病害,令菇农损失惨重,今请专家根据调研结果,向菇农朋友介绍一下有关秋冬季节害虫的“防”与“治”,以减少菇农的损失。
虫害发生的种类与鉴别
1、菇蚊菇蝇类:秋季栽培一般采用发酵料,如平菇、鸡腿菇以及双孢菇等,体形较小的菇蚊、平菇眼菌蚊、蘑菇眼菌蚊、多刺眼菌蚊、异型眼菌蚊、粪蝇、蚤蝇、果蝇等成虫近料产卵,成虫及卵并不能直接产生危害;当温度在16℃~30℃时,约4天左右卵即孵化为幼虫,幼虫以取食菌丝或子实体为生,危害约7天~18天即化蛹,一般蛹期约为2天~8天,之后羽化为成虫,成虫羽化后当日或次日即可再度交尾,交尾当日即可产卵,一般每只菇蚊产卵10粒以上,最多的达270粒,菇蚊成虫体形较大,一般品种体长可在3.5毫米以上,最大可超过6毫米,幼虫体长一般在5毫米左右,最大可超过16毫米。菇蝇类体形偏小,最大型的蚤蝇其成虫体长仅在1.5毫米左右,幼虫则在2毫米~3毫米之间,但果蝇成虫及其幼虫体长可达5毫米左右,与菇蚊相差无几。
上述害虫的成虫极具趋光性和趋味(菇香味、料香味、腐味)性,菇棚闭光处理时,发生概率较低,虫口密度大为下降。其幼虫初期均在表层料内活动,咬食菌丝,出菇后则可钻至菌柄基部,直至菌盖,待菇体“中空”后又回到料内,继续深入危害,直到将基料内菌丝全部蚕食干净。
2、螨类:螨类虫源渠道较多,或寄居于棚内边角的缝中,亦可存活于立柱缝隙、架杆竹木裂纹中,也可通过各种工具进入菇棚,个别的还可通过菌种(主要是三级种)传播,总之,进入渠道多多。螨类主要以咬食菌丝为主要危害,但当虫口密度较大时,同样能咬啮菇蕾及老熟子实体。螨虫主要品种有粉螨、蒲螨、穗螨等。螨虫个体极其微小,但该害虫有群居习性,成堆成团地活动于料表及菇棚边角、地面,虫口密度很大时,料表呈白色(乌白色)或肉红色甚至红褐色。
螨虫繁殖速度极快,20℃~30℃温度条件下,完成一代的生育需8天左右,个别品种则仅需3天即可完成一代。因品种的不同,部分螨虫亦需经卵、幼螨、若螨、成螨等生育阶段,但有的品种则只有卵、螨之分,因为它们的卵可直接在母体内发育为成螨,然后破体而出。当生存条件不适,或无菌、菇可食时,则可吸附于工具、人体甚至其它虫类活体上,借机转移至适宜场所,继续其生存和繁殖扩大。
3、跳虫:该虫多于夏秋季节发生危害,15℃以上条件即可存活,气温达22℃时渐趋活跃,并随之繁殖扩大,跳虫以菌丝体和子实体为危害对象,且潜伏在菌褶及细小缝隙中,使产品价值大打折扣甚至报废。跳虫品种较多,常见的主要有角跳虫、黑角跳虫、黑扁跳虫等。跳虫的寿命很长,多数品种能存活半年左右,长者达到一年。跳虫的主要形体特征是体形微小,一般约在1.5毫米左右,最大者亦在5毫米以下。菇棚内潮湿的环境、阴暗的光线、丰富的菌丝及蘑菇营养,为跳虫的繁衍生息提供了最佳的条件,因此,危害性较大。
4、线虫:线虫主要危害食用菌菌丝,亦有多个品种,主要有具口针的菌丝线虫、无口针的小杆线虫等,前者以口针插入菌丝体吸取菌丝液汁,使菌丝生长受阻、继之萎缩死亡,产生“退菌”现象;后者则用其头部快速搅动菌丝,使之成为极微细的菌丝碎片,然后吞食或吸吮,结果同样是使菌丝消失。线虫体形微小,一般在1毫米左右,但其繁殖速度很快,一般在20℃~30℃条件下,交配后约30小时即可产卵,一条雌虫可产卵几十粒,高者可达140粒;卵发育到成虫只需十几天,25℃以上条件时仅需8天左右。线虫类害虫体表光滑,喜水渍环境或水分较大的生存条件,活动时似有一团水在移动,这是鉴别线虫的重要方法。
秋季生产还有其它害虫或小动物可形成一定程度的危害,如蜗牛、鼠妇、蝼蛄等。预防虫类危害,是食用菌生产中防治害虫的积极态度,而且效果极佳。主要措施有:基料堆酵阶段:首先,使用防虫网来预防虫类近料产卵,是经济有效、方法简便的上佳措施,同时又有效解决了药物残留问题。选用一般蔬菜育种上用的防虫网即可,即使微小的菇蝇也无法钻进。其次,经常喷洒高效、低残药物于料表驱避虫类,但使用浓度应低,喷洒量要少,以免产生药残。再次,有条件时尽量采用熟料栽培方法,防虫的同时又兼灭杂菌、病菌,一举多得。最后,在双孢菇、姬松茸菇类栽培时,推广应用二次发酵技术,高达60℃以上的温度,持续2天左右,将使虫类活体包括卵、幼虫以及成虫全部被杀灭,尽管生产成本稍有提高,但却换来了既杀虫、又杀(抑)菌、而且基料腐熟均匀、祛除异味等诸多效应,可谓一举多得。
播种发菌阶段:相当数量的虫害就是在该阶段侵入的,一般持续约3周~5周的发菌阶段,平菇、鸡腿菇等菌袋均扎有微孔,可完全满足菇蚊类、螨类虫的进出而基本不受限制。首先,高密度窗纱(如防虫网)封装发菌室门窗及通风口等,并坚持闭光培养,以免成虫趋光进入。其次,经常检查室内有否成虫,一经发现,立即喷洒菊酯类低浓度药物予以杀灭,即使单纯喷洒清水,使菇蚊类翅膀上沾有水珠,成虫即可坠地并不能再度飞起,亦可致死。最后,培养室周围环境较差时,例如靠近垃圾、厩厕、粪堆等,除尽可能的予以清理防范外,室内需经常喷洒杀虫药物于空间、墙壁上,也是非常有力的防范措施。出菇管理阶段:第一,菇棚门窗及通风口封装高密度窗纱(防虫网即可),防成虫进入。第二,尽量降低棚内光线。第三,管理用水坚持用井水或自来水,不用沟、湾、塘中的“死水”。第四,进出口地面撒1米~2米宽的石灰带,以防螨类、鼠妇等害虫及小动物进入。最后,在出菇间歇,适量喷洒菊酯类药物,并配合施用甲醛、漂白粉类药物,具有虫、菌兼防的双重作用,但在子实体生长其内,应禁用任何药物,以防药残影响质量。
害虫来源:食用菌栽培生产中,大部分害虫是以卵的形式进入基料的,其中小部分是产卵于基料内,然后播种,而大多则是播种后产卵的。通过菌种带幼虫活体(或活虫)进入播种阶段的概率较小。卵的孵化与基料发菌同步进行,一般情况下肉眼根本无法发现或鉴别;起初幼虫个体群体均较小,取食菌丝量很小,不容易引起注意,待幼虫不断发育长大,并随着群体的扩大,对菌丝危害较重时,已至第1潮出菇或进入出菇盛期,该阶段尚难察觉,直至第二潮菇发生困难,甚至不再出菇,基料表面菌丝消失殆尽、变为褐色时,才发现原来是害虫作祟,可以说,相当一部分生产者是该阶段发现害虫的。秋冬季节害虫的另一特点,就是随着气温的逐渐降低,虫类亦在寻找温暖的庇护所,基料内比较适合,培养室、栽培棚内温度也较合适,在找到适当的“住处”之后,迅速繁殖,使害虫群体急速扩大。
危害症状:食用菌上发生的害虫,前期发菌阶段均以咬食菌丝体为生,后期出菇阶段则连子实体一并“通吃”,发生严重时,基料表面由白变黄、变褐,甚至成为黑色,表层甚至内部密布害虫排泄物,子实体基部直至整个菌柄被咬食为海绵状,甚至菌盖上也有虫孔。另一方面,虫害可导致某些病害或杂菌的肆虐。如基料表层菌丝消失、虫类排泄物遍布。引起腐烂后,诸如木霉、根霉等杂菌趁机而入,易产生病害;虫类咬食子实体导致幼菇(菇蕾)死亡、腐烂,还易吸引外界成虫进入,虫体上带有若干细菌或真菌,在增加害虫(虫口)密度的同时,又带入了大量的病菌,给本来已经受损的食用菌生产“雪上加霜”。
杀灭害虫的方法:及时发现虫害并采取措施予以杀灭,应严格选择药物品种,既注意药残问题,又防止发生药害。初发虫害密度极小时,使用高效低残的菊酯类药物,空中或料表覆土喷雾即可予以杀灭。
中等发生时,将有部分产卵于料内,可将子实体一次性采光,对菇蚊及跳虫类采用800倍DDV对料表、覆土层喷施,并覆膜3小时~5小时;对螨类虫害可喷洒1000倍杀螨类药物,如扫螨特、杀螨醇等,亦经覆膜数小时;对线虫类采用0.5%甲醛溶液予以重喷,亦须覆膜2小时~4小时。
当料表出现褐色斑块、菌柄有虫蛀现象时,已属重度发生。此时,幼虫多在料内,喷洒药物一般无效,可采用磷化铝“通杀”的措施予以一次性全部杀灭。方法是:将子实体全部采光,菌墙栽培时,使用塑膜覆盖菌墙,两边间隔1米放置一片磷化铝,快速将塑膜四周用土压实,约8小时~10小时即可。菌畦栽培方式的杀虫,参考上述。注意要点:操作要快;覆膜要压实;撤膜时,应先打开菇棚门、窗及通风口。然后将塑膜掀开,待1小时~2小时后,再将塑膜移了棚外,将磷化铝废料小心捡出,予以深埋处理,不可乱弃。
上一篇:平菇冬季栽培常见畸形菇处理方法
下一篇::幼菇死亡的原因及防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