栽培技术
加工技术
行业标准

首页 >> 菌业科技 >> 栽培技术 >> 正文

金针菇的病虫害防治

来源:     时间:2010年11月5日16:39    浏览数:

1 常见病害
1.1 细菌性褐斑病 细菌性褐斑病,是金针菇的主要病害之一,对生产影响较大。子实体染病后,轻者产生斑点,重者整丛变黑腐烂,失去食用价值。防治的主要方法:选用抗病的金针菇品种;合理调控菇房温湿度,出菇期间菇房温度应控制在15℃以下;合理安排栽培季节,南方要使子实体发生期在3月底以前结束,以避开春季高温、高湿的影响;及时防治害虫,特别是刺吸式口器的昆虫极易传播病害;发病初期可用漂白粉兑水喷雾,发病初期喷洒50%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;要及时进行菇房通风,降低空气湿度,防止病害蔓延;及时挖除病菇,并进行集中处理。
1.2 细菌性根腐病 病原菌为肠杆菌,侵染初期,在培养基表面、菇丛中产生白色混浊的液滴,菇柄很快腐烂,褐变成麦芽糖色,最后呈黑褐色,发霉变臭。产生根腐病的根本原因是菇体受到带菌水的直接喷洒。由于栽培的菇丛密,表面积大,呼吸作用强,产生的热量不易散发,水分也不能及时蒸散,在温度适宜条件下,病原菌便大量繁殖生长,形成根腐病。防治的主要方法:禁止将带菌水喷到菇体上,一旦发病,要立即采收,并喷施0.1%多菌灵于菌床灭菌。
1.3 青霉 在自然环境中分布很广,是最易发生的丝状菌,发育适温30~35℃。青霉开始蔓延时和金针菇菌丝相似,难以分辨,只有当其成熟长出青色孢子,才能被发现,一旦发生,蔓延极快。青霉一般在金针菇第一潮菇搔菌结束后侵入。防治的主要方法:菌床发生霉菌污染后,要尽快挖除带菌的培养基;加强菇床通风,并用2%的硫酸铜溶液进行室内消毒;出菇期间水不能直接喷到菇体上,以防止菇丛感染细菌性病害和因床温提高而诱发霉菌繁殖。
2 常见虫害
2.1 菇蚊 防治措施:培养料进行后发酵处理,以杀死料中的虫卵;在出菇前发生菇蚊,可用马拉硫磷熏蒸或喷洒除虫菊酯。
2.2 菇蝇和螨类 防治措施:出菇前发生菇蝇,采用药剂喷洒效果较理想;堆料可拌用除虫菊酯,菇房周围的门要封严实,防止菇蝇成虫飞入。栽培前期因温度较低,此类害虫不易发生,而生产后期则发生较多。
3 病虫综合防治措施
掌握金针菇与杂菌的生长规律,采取积极的生态防治手段,在生产实践中要注意以下各点。
3.1 低温栽培 几乎所有杂菌的孢子、芽孢,都要在24℃以上才能萌发。而金针菇菌丝体在7~11℃的低温条件下生长良好,加之金针菇又是低温结实性菌类,其适应低温栽培。低温栽培金针菇是防治病虫害的最重要手段。
3.2 低湿养菌 金针菇菌丝在料水比为1∶1.5时,生长较快,不易污染其他杂菌;而料水比达到1∶2.1时,金针菇菌丝停止生长,容易污染杂菌。这是因为培养料水分过多,使金针菇菌丝体细胞原生质浓度降低,抵抗力下降;且培养料水分过多,造成料内空气不足,使菌丝的呼吸作用受到抑制,易导致菌丝早衰而感染杂菌。因此,拌料时掌握好料水比至关重要;菌丝生长期间,培养室空气湿度要适宜;出菇前期,菇床上不能喷水。低湿培菌措施可使菌丝生长旺盛,菇体生长健壮,杂菌得到抑制。
3.3 添加养料 麦麸、玉米粉、米糠等含有淀粉和可溶性糖分,既是金针菇的良好营养剂,又易被杂菌利用,造成培养料污染。因此应在低温栽培前提下,加大菌种用量,使金针菇在丰富的营养物质条件下短期内占据培养料。多次试验与生产实验证明,添加粮食类营养的培养基比纯棉籽壳培养基金针菇的成活率高,菌丝占床快。而前提是低温,如果环境温度超过15℃,就不要添加上述营养物质。加强通风管理,使用优质、新鲜的菌种也是防病的重要措施。